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教育基础试题 >> 内容

2012年中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十)

时间:2012-10-29 13:39:43 点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第1题 程序教学的基础是(  )心理学。

A.构造主义

B.认知主义

C.行为主义

D.实用主义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程序教学认为学习是形成行为库中本不存在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一步步实现的。它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2题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观点,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辨别学习

D.概念学习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学生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属于对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学习,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应属于概念学习。

第3题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4题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  )。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道德信念的形成

D.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略。

第5题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依赖外界的环境和参照物,根据外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行为,这属于哪种认知方式?(  )

A.高智能型

B.高创造型

C.场依存型

D.场独立型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这种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即场依存型;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即场独立型。

第6题某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属于(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害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题干中的症状属于社交恐怖症。

第7题构成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三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构成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三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第8题下列活动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如日常生活方面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方面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方面的锯、刨、挖等活动方式,都属于动作技能。阅读、写作、运算、解题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第9题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东西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参考答案】

D

试题解析:

略。

第10题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观点的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

D.实质教育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发掘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教育的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文化教育的公民。

第11题一个人想起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时,多半会唤起一种对高风亮节、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这种情绪体验属于(  )。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伦理性的道德感

D.感性的道德感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

道德感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直觉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直觉的道德感:如,人常会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 (2)想象性的道德感:如,想起岳飞、文天祥、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多半会唤起钦慕之情。 (3)伦理性的道德感:指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的概括的情感体验。

第12题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参考答案】

A

试题解析: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的具体实施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终促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13题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第14题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教”使“生而同声”的人“长而异俗”,这里的“教”即为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

第15题知识直观的类型中,(  )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广泛使用。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符号直观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与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比,它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第16题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是(  )。

A.并列的

B.递进的

C.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D.互补的

【参考答案】

C

试题解析:

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所给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第17题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  )。

A.目的更明确

B.持久性明显发展

C.精确性提高

D.概括性更强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五个部分。其中,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第18题尝试-错误学说的学习定律包括(  )。

A.效果律

B.学习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参考答案】

A,C,D

试题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学说又称尝试-错误学说,有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第19题智力群体差异包括(  )。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志向差异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第20题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典型反思方法包括(  )。

A.对话反思法

B.观摩反思法

C.理论反思法

D.课题反思法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略。

第21题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  )。

A.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B.原有的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学习的指导

【参考答案】

A,B,C,D

试题解析:

略。

第22题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  )。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参考答案】

A,B,C

试题解析:

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面。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意识中被压抑的部分,“前意识”就像一个门卫,起检查作用。当潜意识想变成意识的时候,前意识就会以文明为尺度,检查它是否合乎文明的要求,并决定它是否外化为意识。

三、填空题(每空1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第23题 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特朗普制

第24题 _________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冯特

第25题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________在_________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外部环境 个体活动

第26题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第27题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民主平等 相互促进

第28题所保持的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逻辑记忆

第29题反射的概念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________提出的。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笛卡儿

第30题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凯洛夫

第31题下位学习又称_________,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类属学习 派生类属学习 相关类属学习

第32题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第33题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是指_________差异和__________差异。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性格的特征 性格的类型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

第34题 布鲁纳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掌握学习理论是布卢姆提出的。

第35题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铃声是作为强化物而出现的。(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食物是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强化物,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引起狗的条件反射。

第36题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是2秒到5秒。(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第37题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38题德育起于道德知识教育,终于道德行为。(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环节开始,故题干表述错误。

第39题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实物直观的缺点在于往往难以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故题干说法错误。

第40题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症患者及其他病人相比,他选择的个人交往距离较小,这是由于个性差异的影响。(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抑郁症属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应是心理健康状况。

第41题知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

第42题 课堂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课题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43题遗忘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遗忘是指当知识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重现的现象。

第44题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第45题群体规范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六、简答题(每小题4分)

第46题 简述心理和行为的关系。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的。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其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第47题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不同个体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可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第48题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适应”。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物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例如:游泳时,刚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这是皮肤感觉对温度的适应。

第49题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菲茨和波斯纳把一般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也叫动作定向阶段。学生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有了动作定向,学生就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2)联结阶段。这是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阶段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学生尝试把分解动作联结成程序动作,通过不断练习,逐渐熟练,动作定向阶段的表象的调节和有意识控制也减少了。 (3)自动化阶段。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意识的参与减少,只在出现动作偏差时才起作用。

第50题简述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意义。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人际交往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调功能。人际交往有利于提供信息,调节情绪,增进团结。(2)心理保健功能。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同时也是人们赖以同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交往保证了个人的安全感,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3)心理发展动力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往,为个体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刺激,从而保证了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七、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每题11分)第51题   课小杨在数学课上的表现一直不佳。当老师在课上布置练习的时候发现小杨对应用题的理解毫无进展。“加油,小杨。我知道你能做出这道题的。”老师在小杨耳边低语,“好好花上几分钟仔细阅读题目,然后把题目分解成几部分,等一下我会过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几分钟后,老师回来问道:“怎么样?”小杨还是不太清楚,但是显然他已经开始摸到了问题的关键,并开始动手解答,他说:“他们想知道这单价降低的百分比。”“很好,你还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笑着说。当小杨开始解释他对问题的理解时,老师不断地问相关的问题让他回到合适的思路上来。当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后,老师笑着说:“太棒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你现在再重新看看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几分钟,我会再来看看你最终的解答,好吗?”最后,小杨自己解答了这道题。

课问题:请分析老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她使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小杨在自己的努力下,同样可以取得不菲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子中的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例子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52题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问题: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试题解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销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