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中语文教案 >> 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爱因斯坦》教案设计

时间:2013-2-13 14:45:40 点击: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4、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可以采取“略读”的方法。“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越是“略读”越能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阅读时要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充分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分组讨论交流这些故事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一——“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并在自己作文时恰当运用。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由别人写的传,主要是介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作者抓住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来表现他的聪明好学。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反映了少年爱因斯坦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质疑: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解惑: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①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②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③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④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⑤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⑥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⑦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 

质疑: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语言揣摩] 

1、 “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这句话中用“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2、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 

[研究课题] 

1、爱因斯坦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画眼睛”的肖像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心灵。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归纳书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根据具体语境探究重点词语的含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文章抓住突出特征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结构紧凑,过渡衔接自然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练] 

一、 字音字形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孤僻 棕色 沉浸 腼腆 迟钝 泛滥 

羡慕 涓涓细流 大名鼎鼎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孤 涓 羞 滥 

狐 捐 差 槛 

弧 娟 

二、语言积累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沉浸: 

2、袖珍: 

3、迟钝: 

4、泛滥: 

5、羡慕: 

6、充斥: 

7、不解之缘: 

8、 爱不释手: 

9、怡然自得: 

10、井然有序: 

11、跃跃欲试: 

12、雄心勃勃: 

13、流连忘返: 

14、大名鼎鼎: 

三、朗读背诵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可以认真朗读、细心揣摩文章中三次描写爱因斯坦眼睛的句子。 

四、问题探究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出文中三次典型的对少年爱因斯坦眼睛的描写,并体会作用。 

(提示:①“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②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③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作用:①从流露出光彩的棕色大眼睛里,感觉到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② “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 

③ “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看着这双眼睛,可以判定,小阿尔伯特天生睿智,是一个不寻常的少年。 

2、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这句话中划线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提示:划线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爱因斯坦专注思考的样子。) 

3、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三周”强调的是长时间; 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4、“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5、 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提示: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 

五、欣赏评价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爱因斯坦从三岁到十二岁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从文中找出表现少年爱因坦优秀学习品质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 

六、拓展阅读 

贝 多 芬 的 童 年 

[法]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0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棼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出自《初一语文课外阅读新编》 

探究建议 

1、文中说贝多芬“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个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一句中的“温柔而凄凉”应如何理解?

①温柔指 

②凄凉指 

2、“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是指的什么? 

答: 

3、“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一句中的“可悲的事实”是指的什么? 

答: 

4、“人生于他就显然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一句话中的“悲惨而残暴”应如何理解? 

①悲惨 

②残暴 

5、“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6、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向大家介绍一下。(50字左右) 

答: 

考题研析 

[中考试题研究] 

考题精展 

[考点一]准确地辨析、修改病句是中考命题考查的要点之一。 

考题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笔记本电脑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奥运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C、 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D、 今年学校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2002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 

答案:B 

考题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A、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B、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C、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D、当外国友人来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答案:A 

(2002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题) 

应考说明 

1、2两题均考查如何辨析病句。辨析句子是否通顺,主要靠丰富的语言实践经验,即“语感”。其次是掌握病句病因的各种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等。第1题A项动词“显示了”缺少宾语,应在“快捷、稳定、方便”之后加上“的优势性”。C项“将”和“开始”前后矛盾,应删掉“开始”。D项“原因”和“结果”使用矛盾,应去掉其中一个。 

第2题B项语病是搭配不当,“增加”应改为“提高”。C项语病是前后不对应,“能否”应去掉。D项语病是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当”和“时”二字应删去。 

[拔尖考题诠析] 

考题精展 

1、 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3分) 

A、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答案:C 

应考说明 

此题考查辨别病句的能力。A项中“提高”与“风气”不能搭配;B项“遇难者向人们呼救”不合乎事理,“遇难”一词的意思是“遭受迫害或遇到意外而死亡”,既然“遇难”,又怎能“呼救”?D项“汽车”与滔滔不绝“搭配不当。只有C项是正确的。 

2、 修改下列病句。(2分) 

⑴是否具有安全保障措施,这是韩、日两国保证本届世界怀足球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⑵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纳米电池”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2002年广东省中考题) 

答案:⑴去掉“是否”或在“保证”前面加上“能否”⑵将句中“唤来”改为“吸引” 

应考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⑴句的语病是不合逻辑,应去掉“是否”或在“保证”前面加上“能否”;⑵句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唤来”应改为“吸引 

应考说明 

“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中考在这一考点上,题型一般只是两种:一是辨析语病,二是修改病句。辨析病句是对病句识别能力的考查,修改则以辨析为基础。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在判定语病种类的基础上,明确语句的表达目的,抓住关键,不伤原意,尽量“多保留少改动”。辨析病句、修改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1、语感觉察法、2、提取主干法、3、逻辑分析法。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