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历史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4)

时间:2011-8-17 15:03:13 点击:

  核心提示: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解读】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基础解读】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解读】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基础解读】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 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 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基础解读】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 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后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3)特点: 
a  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b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四、现代主义美术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传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基础解读】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 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产生: 
a  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b  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是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d  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2、成熟: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音、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 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 
a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b 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C 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b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 
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