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历史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高中历史阶段性特征(8)

时间:2011-7-2 14:54:05 点击:

  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中国历史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组成。父系氏族公...
三、本期历史的主要特点
    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的这二十年中国历史的基本史实主要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的实践活动和武昌起义;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政治上的变动极大,两大主要的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所以,这一时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维护民主共和的时期,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的基础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一)、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完全形成和进一步深化。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即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利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为工具来达到侵华的目的。
第一、《辛丑条约》使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庭”。辛亥革命后,又先后扶植袁世凯和各派军阀。
第二、侵略手段:利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为侵华工具,操纵玩弄中国于股掌之中;侵华重点是抢修铁路和开采矿山,储备战略物资,掠夺中国利权;东北地区成为争夺焦点;趁人民革命之机,要挟反动统治者,大肆侵华;破坏和帮助反动派镇压人民革命,但又始终避免与中国人民正面交锋;既共同扶植一个统一的傀儡,又推行“分而治之”政策,各自扶植一派军阀作为其统治掠夺中国的工具;相互勾结,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第三、主要侵华国家:共有十多个国家,但主要是日本和美国。在美日争夺中,日本占优势,逐渐形成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开始强大起来;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大。美国在提出对华“门户开放”照会得到列强支持后,其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美、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较快的国家,积极参与了对华资本输出,都积极参与了对中国革命的破坏与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日激烈争夺中国,两国借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日本侵入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贷款给段祺瑞政府,欲借此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引发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再掌北京政府实权后,美日达成妥协,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形成。一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成功,巩固了其独霸地位。
第四、在列强侵华势力的消涨上,逐渐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变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争夺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同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列强先后表示同意,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败清政府军队、绞杀了义和团后,与清朝签订《辛丑条约》,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此后,列强联合起来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工具;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在绝望中死去后,列强又采取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分别支持北洋军阀各派系,利用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侵华工具,其实质仍然是共同支配中国,只不过由共同支配一个全国统一的傀儡政权转变成了各霸一方罢了。
各国共同支配中国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失败;中国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给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共同支配提供了条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美、德、日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势力均衡之势,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德、日同过去侵华的主要国家英、法、俄争夺,列强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及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列强所接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将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2)、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使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侵略列强之间的民族矛盾隐入了阶级矛盾之中。
(3)、从反动政府方面看,他们已完全放弃了对外国侵略者的抵抗,对外国侵略者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第一、清政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完全府首听命于列强,社会上的地主阶级也不能不对洋人屈膝追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集团为苟延残喘,在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同时,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第二、北洋军阀政府:不论是袁世凯,还是段祺瑞等都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靠出卖国家权益来换得列强的支持和扶植来维系其统治。
(4)、从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看,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著名的辛亥革命,并围绕召开国会和实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第一、资产阶级运动由以改良为主发展到了以民主革命为主的阶段。戊戌变法和“新政”失败,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预备立宪”破产,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共和革命继续深入。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高潮走到尽头,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昌起义为起点,发动了辛亥革命,但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只留下了一块民主共和的空招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三次余波依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2、经济上:列强加紧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索取赔款:《辛丑条约》签订后,参与条约签订的十一个侵华国家加紧向清政府索取赔款,以此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2)、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路矿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奴役性贷款。
(3)、在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下加紧对中国经济利益的争夺。
(4)继续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5)、利用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权干涉破坏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3、文化上: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是与西方商品(含鸦片)输入同时展开的,当中西文化方面的接触反映不平等的国家关系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就与坚船利炮一起构成对中国的入侵。
(1)、侵略方式: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各国仍然采取传教,在中国兴国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吸收中国留学生等手段和方式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灌输奴化思想,这也使中国社会产殖民地化更加深化了。  
第一、直接对上层统治者进行奴化宣传和奴化教育,为统治者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的妥协退让奠定基础。
第二、办学校,接收留学生,培训殖民人才;办医院、慈善机构,收买民心。
第三、传教士利用政治经济的侵略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充当侵华先锋,强索传教场所,扰乱社会秩序,混淆与动摇民众思想和民族精神。
(2)、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传统文化结构的分解,为西学的传入提供条件。
第一、殖民文化兴起,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奴化思想日益泛滥。
第二、刺激和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重大历史关头发生了守旧与进取性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农民阶级一方面反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这种入侵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文化(含宗教)组织起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从西方文化物质的外层深入到西方社会变革的深一层次进行改良维新,中下层则转向了民主革命。
第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结构的趋于近代化。近代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播工具继续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播日趋广泛,客观上对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综合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主动向西方学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变为保皇派和君主立宪派,参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在20世纪初玩弄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以西学来愚弄天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和前期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由上可知,西学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比旧的封建文化进步的社会思潮;西学的传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按照西学面貌彻底变革的政治、经济条件,因而单纯的西学不能救中国。
(3)、中国近代前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第一、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国近代科学的起步是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而兴起的,它建立在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馆和广学会等不断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基础上的,它依附于封建势力,同时中国近代科技又主要是靠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来发展,所以,当中国要将这些学来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实践中去的时候,就又总是受制于西方侵华列强。
第二、大大落后于近代欧美。
第三、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涌现出了我国近代第一批科学家。。
第四、只是在局部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技术体系。
4、军事上,帝国主义侵华列强牢牢地控制着中国的国防权,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被完全置于了帝国主义侵华列强的监视之下。
(1)、根据《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的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此后,通商口岸延伸到哪里,列强的军舰就跟踪到哪里。
(2)、19世纪末列强掀起对华资本输出的高潮,对铁路修筑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获得了军队运输权,铁路修到哪里,列强的军队就深入到哪里。
(3)、列强纷纷将中国的周边国家作为侵华基地,又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列强环嗣中国的局面。
(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清政府的首都京师完全处在了列强的控制之下。辛亥革命后,接替清政府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与清政府一样,完全听命于和受制于外国侵略者,没有一点自己的国防自主权。
(二)、20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了。
1、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使人民负担加重,更多的农民、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列强掀起更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一、20世纪初年至辛亥革命前夕发展的原因:
戊戌变法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的侵华策略,一方面索取赔款,扩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地摧残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先后开展 “新玫”和“预备立宪”活动,正式承认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高涨;利润的刺激及对利润的追求;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
第二、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夕发展的原因:
一战使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打击了殖民统治,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施政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第三、影响: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发展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一些企业和地区不断发生工人罢工,无产阶级的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四、认识: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生命力,一有机会就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民主化运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尤其后者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这说明,不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
(3)、清政府已正式承认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合法地位。清政府先后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奖励实业,正式“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观念;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们在极力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同时,提倡和鼓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他们实际上已经开始资产阶级化了。
2、政治上看,一方面,封建顽固势力还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国政治的各个领域,他们顽固地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另一方面,政治民主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在这一历史潮流面前,封建顽固势力也不得不顺应历史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政策措施。
(1)、清政府为挽救统治,曾开展了“新政”活动和玩弄了“预备立宪”的骗局。客观上使很多封建性的东西逐渐消亡,资本主义的因素逐渐增多起来。
(2)、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中下层都设计了自己关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蓝图,并先后付诸实践,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各种因素的成长。
第一、立宪派(保皇派)主张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同革命派论战;参与“预备立宪”。
第二、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成立革命组织和政党;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反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实业派)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第四、激进派喊出“民主”、“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3)、北洋军阀始终披着民主共和国的外壳。尽管曾发生过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复辟和张勋复辟,但其时间是短促的。两次复辟的失败使北洋军阀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利用民主共和的招牌才能维护其统治。这在西南军阀的身上表现得最充分。
(4)、广大爱国留学生的活动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第二、宣传维新变法。严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第三、引进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詹天佑、冯如、容宏。
第四、发起新文化运动。留日学生李大钊、鲁 迅,留美学生胡适等。
第五、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第六、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刘道一。
第七、主政革命政府。孙中山、唐绍仪等。
    (5)、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等领域里出现了大量的新旧并存现象。
第一、政治上:国家统一与南北对峙并存;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南方为基地,先用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企图建立责任内阁;后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中央集权与军阀割据并存。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并存。
第二、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中国封建剥削制度,尤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依然存在。
第三、思想文化上:“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尊孔复古的逆流与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和主要内容,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儒家道德的新文化运动并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存;民主共和观念和帝制复辟思想并存。
3、在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半殖民地的烙印继续加深;另一方面,封建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遭到反复的冲击,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就已被动摇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西学”已在中国得到逐渐传播和发展;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派对西学作了比较系统地介绍,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西学”得到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1)、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民心。
第一、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与保皇派展开论战,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第二、1911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在中国破产。
(2)、在教育体制上,封建旧的教育体制--科举制已走到它的尽头。
第一、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制订了新学制,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制。
第二、清政府在“新政”活动中,大力发展留学教育。
第三、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主张共和时代的教育应当体育、智育、美育和德育并举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
(3)、近代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清朝末年,我国的交通事业也有所发展,涌现了成绩卓越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飞行家冯如等知名的科学家。
(4)、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一、20世纪初出现了“谴责小说”。
第二、西方文学名著也开始被译成中文,在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林纾。
第三、近代画派--上海画派(海派)和岭南画派形成。
(5)、近代进化论史学诞生。
第一、西方史学著作也被介绍到中国来,这其中有各国历史,也有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
第二、“史学革命”兴起。梁启超写《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第三、考古学的新发现。甲骨文。
(6)、“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这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出现了南张(张骞)北周(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著名实业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从军事上看,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深入时期。自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编练新军”是新政的三大主要内容之一。这些新军是按西方的军事编制体制组建的,其装备也以西式装备为主,这样,中国的旧的封建军事制度进一步被清除了。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学西方编制,北洋军阀也以西方军制为榜样。
    第四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统治的基本确立
一、    时间: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二、    历史分期: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了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由日本独霸局面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仍旧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由于帝国主义的操纵,皖系、直系、奉系三派主要军阀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争斗和战争,先后控制北京中央政权。孙中山在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国共两党积极酝酿合作,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本阶段的主要事件有:
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其导火线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政府代表团所提出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课文要求弄清楚的问题有:五四运动的口号、中心、性质和各阶级、各阶层在运动中的地位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课文提到的人物主要有: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李大钊、陈独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的贡献极大,他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 主义之间最主要的斗争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是一开始就注重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喊出了“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口号。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李大钊、毛泽东、邓仲夏、蔡和森、周恩来、胡适。
课文中提到的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劳动者》、《劳动音》。
课文中提到的文献有: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初期活动。从1920年到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期,这一过程包括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出现。
课文中提到的重要名词有: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中央局、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
课文中提到的重要地名有: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广州、汉口。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毛泽东、董必武、包惠僧、马林、陈独秀、李达、张国涛、苏兆征、林祥谦、施洋。
(二)、第二个时期: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取得政权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大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高潮的开始。此时,北洋军阀各派继续发生分化演变,1924年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直系将领冯玉祥倾向革命。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了北京政权,吴佩孚败后再起,孙传芳控制了东南五省。张、吴、孙三大军阀成为革命的主要对象。1925年爆发了“五卅”运动,兴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实现统一。孙中三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左中右三派的分化加剧,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逐渐激化;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提出“整理党务案”是这种斗争的主要表现,国民革命在胜利发展中潜伏着危机。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反帝工农运动的大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把势力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北洋军阀统治走向末路;另一方面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吓倒了资产阶级;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严重危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也转向反动,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失败。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从1922年到1924年初,国共两党间的第一次合作经历了从酝酿到最后实现的过程,其间,共产党、国民党、共产国际三方面都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中共为此召开了杭州会议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为此召开了特别会议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分别向国民党和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两党合作的建议。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是有原则区别的。
课文中提到的会议或会晤有:中共杭州会议、中共三大、孙马桂林会晤、国民党特别会议、国民党一大。
课文中提到的文献有:中共三大决议、《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马林、鲍罗廷。
课文中提到的重要名词有:党内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改组国民党、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黄埔军校。
2、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这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结果,它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最后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在政治上表现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在人民革命上表现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和农民**运动的高涨,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北伐期间湖南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上海、汉阳等地工人运动的深入,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在军事上表现为:黄埔军校的创立,两次东征的胜利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课文中提到的文献有:“北上宣言”、冯玉祥通电、北伐宣言。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张作霖、吴佩孚、曹锟、陈炯明、孙传芳、张宗昌;孙中山、澎湃、苏兆征、邓仲夏、汪精卫、冯玉祥、叶挺、周恩来、陈独秀。
课文中提到的军队有:直系军阀、奉系军阀、中华民国国民军、广东军阀陈炯明、北洋军阀孙传芳、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铁军、直鲁联军、中华民国国民军联军、武汉国民政府北伐军、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
课文中提到的惨案有:“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课文中提到的重大事件名词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去世;农民**运动讲习所、五卅运动、五卅惨案、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省港大罢工、省港罢工委员会、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和迁往武汉;直奉联合“反赤”、北伐战争、北伐方针、北伐三对象和北伐三战场;汉阳兵工厂工人总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一切权利归农会”;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课文中提到的激战有:冀东之战、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攻城战;九江、南昌战役;郑州会师;攻占徐州。
3、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经历了1926 年至1927年整整一年多的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导致革命失败的关键性人物是蒋介石、陈独秀、汪精卫。
课文中提到的事件有:中山舰事件(或称三•二0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蒋介石、张作霖、汪精卫;陈独秀、萧楚  、熊雄、李大钊。
三、本期历史的主要特点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有改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因素得到进一步壮大。这一总体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列强继续推行“以华制华”的侵华政策。北洋军阀、蒋介石先后为其代理人。中国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自由,外国垄断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2、列强召开华盛顿会议,在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幌子下,确认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统治中国的局面。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中国各派军阀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夺,中国政局极度混乱。
3、从中国社会矛盾上看,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却以国内矛盾为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的方式,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加紧侵华,中国人民也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同盟。
列强采取这种侵华策略的原因在于:
第一、“一战”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沉重打击,各国忙于恢复和重建国内政治经济秩序。
第二、列强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经过反复争吵和争夺之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它们的矛盾,使其争夺斗争也暂时趋于缓和,这样他们在中国的争夺也不那么激烈,没有发动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战争。
第三、在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无法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第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事务,着眼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军备问题、领地问题和谋求安全保障。
4、大革命后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逐渐转变为了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新军阀及其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的矛盾。北伐战争的迅速胜利和工农运动的猛烈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中国的殖民利益,采取直接出兵镇压和分化革命阵营两种方法,加紧向中国革命进攻。在分化革命陈营方面,他们把目标集中到蒋介石身上,扶持蒋介石作为侵略中国的新工具,另一方面,蒋介石为了篡夺革命领导权,实现其反革命阴谋,也积极寻找靠山,逐步加紧同帝国主义和买办豪绅阶级的勾结。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完全破裂,同年秋实现了“宁汉合流”,中国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了人民大众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矛盾。
5、中国人民革命在整体上依然以失败告终。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