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教案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证考试 >> 小学教师资格试题 >> 内容

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三)(3)

时间:2013-1-29 13:27:18 点击:

  核心提示: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学(学生)、教(教师)、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以前两者为主)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C

【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3.C

【解析】布鲁纳是认知—结构学习论的代表人物,他在教学中主张采用发现法。

4.C

【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5.D

【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6.A

【解析】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7.C

【解析】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8.B

【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9.A

【解析】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10.B

【解析】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11.B

【解析】操练和练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这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12.B

【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3.D

【解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14.D

【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5.D

【解析】题干是对操作技能的解释。

16.B

【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

17.A

【解析】题干是对信度的名词解释。

18.B

【解析】略。

19.D

【解析】1994年布鲁纳接受美国教育研究会特邀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对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发展成果作了高度概括。

20.C

【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际应用。

2.ABCD

【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

3.BCDE

【解析】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4.ABCDE

【解析】两种学习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5.ABCDE

【解析】略。

6.ABCD

【解析】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旨在教成绩差的学生学会阅读领会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7.ABCD

【解析】A、B、C、D四选项均为学习策略的特征,E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

8.BCD

【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9.ABC

【解析】问题解决的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10.ABCDE

【解析】略。

三、填空题

1.发展

2.703.布鲁纳 教材 教法 教学手段

4.技能 行为规范

5.顺向负迁移

6.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7.环境 个性

8.辐合思维(聚合思维)

9.把大目标分成子目标

10.常规性问题解决 创造性问题解决

四、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4.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答案要点】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5)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人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只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例如,小学生在

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例子。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