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地理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论》讲义四(2)

时间:2011-11-15 16:22:28 点击:

  核心提示: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论》讲义四...
第三节   地理规律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一、学习地理规律

1.学习地理规律是发展地理认识能力的基础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的知识,在认识地理事物的结构、成因、分布以及预测地理事物的未来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地理规律是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地理事物必须的基础知识。由于地理规律是揭示地理事物联系的,这样,它在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及形成地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地形与河流的知识之间,正是通过坡度对流速的影响及流速决定流水的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或是沉积),进而影响地形等等相互联系的规律,将众多知识联结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2.学习地理规律的过程学生学习地理规律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新的地理判断的过程。例如,“我国年降水分布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由于海洋热容量大,在海岛或沿海地区气温年变化小”,“地球表面的水是在不断地循环运动”等等规律,都是以判断的思维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建立地理判断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大量的感性知识中,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本质的联系,作出判断,再用语句表达出来,就是地理规律。例如,学生学习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时,就是这样的过程(见表4-3)。

这种途径大多应用于学习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共优点是通过观察建立起的表象生动鲜明,在此基础上学习规律,使学生易于掌握,并且易于保持。另一种经常应用的途径是地理推理。即,应用学生已有的地理判断,推导出新地理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

学习气温垂直变化规律

已有判断: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下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表越近,气温越高;距离越远,气温越低;

推理:下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理推理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对发展学生地理认识能力有重要作用。

4-3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形成过程

3.教学地理规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地理规律必须树立空间观念地理教学中所说的树立空间观念,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时要树立重视其空间特点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树立空间观念是学习地理规律、运用地理规律的基本内容,因为,地理事物特征及各种联系的形成,很大程度决定于其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的性质与特点。通常各种分布规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反映,这是无可争议的。而学习地理演变规律与地理联系规律也无法脱离具体的空间范围,例如,河流流速与地势坡度的正比关系,必然要与具体的地形分布相关联:山地坡度陡,流速大,平原坡度小流速缓。在运用地理规律中也不例外,必须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例如,运用热带海洋气团(Tm)在我国运行的规律,研究我国各地夏季降水特点时,必须根据所研究地区的具体空间位置,才能取得正确的结论:七、八月份同样受到热带海洋气团控制的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由于东北、华北靠近极地大陆气团(Pc)的源地,可受到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锋面雨带,降水丰富,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则在热带海洋气团单独控制下,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

2)要注意应用其他学科中的科学规律由于地理过程是一复杂综合的过程,它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经济等等方面的过程。因此,无论在地理判断或是地理推理中,很多概念与基本判断,要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社会学、经济学的概念与判断。例如,学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时,很多原有判断是属于社会学、经济学范畴的。因此,了解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恰当选择与运用其他学科的科学规律,会更有效地学习地理规律,使其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妙用。

(五)各类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各类地理知识的过程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现概括地表示于表4-4 之中。

首先,四类地理知识分别处在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层次。学习地理事实是最低层次,是以感知觉活动为主的认识活动,学习地理理论是最高层次,是以一系列复杂的演绎、归纳等思维推理为基础的认识活动,学习地理概念与规律则居于中间层次,是以一般思维过程为主的认识活动。

其次,四类地理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低层次地理知识是形成高层次地理知识的基础,高层次的地理知识又发展了低层次的地理知识。了解各类地理知识间的这种关系,有助于认识各类地理知识的性质和作用,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不同的地理知识。

(六)在教学中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地理教材是由四类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同时,为了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知识,除直接感知与思维活动外,还需要在其他的心理活动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单独讨论各类地理知识的学习心理过程后,有必要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地理教材内容(即地理知识)的一般过程。

1.掌握地理知识的标准进行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并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掌握地理知识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地理教材、学习地理知识,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掌握地理知识的标准,应是对地理知识理解—记忆—应用三者的结合。即便有时对某些地理知识已经记住,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应用,但未能理解,也不能认为是掌握了该地理知识。例如,只记住“海拔每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6℃”,在一定条件下(如照教师的示范)也能应用这一知识完成如下作业:同纬度甲、乙两地相对高差为2400米,乙地(海拔低于甲地)气温为20℃,甲地气温应为多少?但是,学生并不理解这一知识时,就不能说学生已掌握了知识。因为,在学生尚不理解的情况下,应用知识完成作业是有条件的(有教师的示范),只要更换条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同样的学生就无法解释下述现象:按气温垂直递减率计算,若以秦-淮地区一月平均气温为0℃为准,同纬度的藏北高原应为-24℃—-30℃左右,但实际气温为-16℃。因为,只有在学生真正理解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距离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的远近差异造成的”之后,才能解释上述现象,也只有这时,学生才是真正掌握住该地理知识。

2.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过程的特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是一认识过程,它遵循着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积累经验与智慧的一般认识规律,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反映事物与现象表面的、直观性的特点,但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理性认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阶段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是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内部联系和必然趋向的认识。但由于理性认识的间接性,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并在实践中得到修订与发展。但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是在特殊的地理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这一认识过程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主要区别如下:

1)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主要来自教材——书本的知识,是间接的经验。因此,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不是由亲自感知事物开始的,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

2)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主要是对知识再体验的过程,不同于人类认识地理环境、获得地理知识时所怀有的强烈需求(要应用地理知识适应、改造环境)。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初,总是缺乏自觉性、目的性;

3)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人类积累这些地理知识的时间相比,是十分短暂的,并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必须是高速的,有计划的;

4)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进行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受到强有力的控制,若控制是合理的,学习过程就正常,效果就好;反之,则反。

3.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几个阶段

1)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机,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状态与学习效率有直接的巨大影响。它既是产生学习地理知识活动的起动力,又是保持学生旺盛学习状态的力量源泉。为了使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动机,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一般要从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等方面入手。

2)领会教材这是学生初步感知地理教材的过程,一般以了解知识内容、形成地理表象等活动为主,基本上属于地理感性认识阶段。

3)理解教材这是在学生对教材领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思维活动,揭示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进而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过程,是属于地理理性认识阶段。

4)巩固地理知识是通过复习、记忆将地理知识保持在学生头脑中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知识的先决条件。为了保持地理知识,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5)应用地理知识这是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验证已学地理知识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才智。应用地理知识是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和目的。

4.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各阶段的划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了学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特点而进行的,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其中领会教材、理解教材和应用知识几个阶段,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一般认识过程的反映,而“明确学习目的”阶段则是根据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初,缺乏求知的实际需要、缺乏自觉性和目的性的特点而划分出的;同时,又根据教学过程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及计划性的特点以及对知识良好的保持是应用知识的基础这样的事实,划分出“巩固地理知识”的阶段。

从整个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看,五个阶段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见表4-5),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关系十分密切。

4-5

首先,前面阶段是后面阶段的基础。明确目的是各项学习活动的前提,理解教材必须以领会教材为基础,又对记忆知识起重要作用,而离开对知识的记忆,是无法应用知识的。其次,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及其他教学条件,各阶段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反向进行。例如,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工作,就要经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领会教材与理解教材又可交替进行;有时可首先提出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中明确目的,领会、理解或巩固教材内容。在教学中虽然可以根据需要更替各阶段的次序,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即保持着表4-5中所示的前面阶段是后面阶段的基础,这样的关系。同时,还应着重指出,在教学中虽然可以更替次序,可以加强或减弱某阶段的活动,但若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必须要经过这五个阶段的全过程。

第四节   地理技能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一、地理技能及其类型

地理技能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是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并且是自动化的、符合客观法则的(即合理的、完善的)活动方式。中学地理技能是地理技能中的基础技能,又称为地理基本技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基本技能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必须的条件。同时,在掌握与巩固地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和智力的重要途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由地理观察技能、地理分析技能、地图技能、地理图表技能及地理统计计算技能等五个方面的地理技能所组成。按其形成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地理智力技能和地理动作技能两类:

(一)地理智力技能

地理智力技能是在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头脑里,按照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进行的认识活动。例如,地理分析技能就是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对地理要素或地理特征进行分析认识的心理活动;地理观察技能则是结合一定的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的感知觉活动。地理智力技能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新概念、新规律,应用地理知

识解决问题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例如,一位不具备识读地图技能的学生,既使他掌握了有关使用地图的知识,也很难快速、正确的识认出地图的有关内容。

(二)地理动作技能

地理动作技能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以一定的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并进行的操作动作。例如,绘制地图就要通过:确定比例尺→画经纬网或其他控制线→确定图例→填绘地物→上墨线→填写注记等一系列操作动作来完成。同时,只有在不断练习中,使学生的上述操作动作趋于“自动化”,就是形成了绘图的技能。地理动作技能在学生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与发展学生各种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获得地理技能的心理过程

地理智力技能与地理动作技能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技能,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活动方式形成的过程,因此,在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般说来,两种技能在地理教学中,要经历:明确目的、提供示范;重复实践、自我体验;活动“自动化”、技能形成等三个重要阶段

(一)明确目的、提供示范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形成地理技能的起点,一般是开始于教师讲解地理技能的目的、方法、步骤与要求,并且作出示范。这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活动定向或形成活动映象的过程,是形成地理技能的起点和基础。无论哪种地理技能,如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明确的活动映象,即动作或心理活动方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将影响着学生以下阶段活动的质量,进而影响地理技能的形成。例如,在教师讲解观察岩石标本的目的和方法、并作出示范,和教师不进行上述教学活动,两种情况的对比实验中,学生观察标本的效果,前者远远超过了后者。

(二)重复实践、自我体验

在教学中只靠教师讲解地理技能的有关知识及准确的示范,学生是不能形成任何地理技能的。必须要通过多次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动作或心理活动方式,并趋于“自动化”,从而形成地理技能。两种地理技能其心理过程不同,练习的内容、方式与过程也不相同。形成地理智力技能是心理活动方式建立的过程,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所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成为练习的主要特征。例如,学习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时,在练习中,就要培养学生运用、掌握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从分析组成气候的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入手,进而分析两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将两要素的特点和联系综合成气候特征,最后与气候类型标准进行对比,确定气候的类型。掌握这些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正是建立合理、完善的心理活动方式的过程。由于这种心理活动的训练,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要借助学生的言语训练来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以便于学生按照合理而完善的方式进行认识活动。例如,在学生形成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将分析过程用言语概括成为:分析要素→分, 析要素间的联系→综合各要素的特征及联系→确定气候类型等步骤与程序,并在以后的练习中用这些语言化的程序,控制自己的认识活动,以至最后形成分析气候的技能。形成地理动作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映象(即其自身行动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与头脑中已建立的动作表象(通过教师讲解技能知识与示范动作而产生的表象)不断对比、协调的过程。例如,在绘制地形剖面图的练习中,学生要遵照教师的讲解,并模仿教师绘制地形剖面图的动作,并不断地改进自己绘图过程中的不符合要求的动作,使自己做得更相近些,画得更好些。在这种练习中,学生的动作活动是有形的,是可以被教师与学生自己察觉到的。因此,在练习中要注意随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活动方式,使动作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熟练程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这种动力定型是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头脑中视觉、听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之间建立起的暂时联系系统,它可以使动作连贯自如),促进地理技能的形成。倘使不重视学生动作的规范化,有错误方式存在于动作中,如果再加强练习,也将形成“动力定型”,但这是错误动作方式的动力定型,对形成地理技能是十分有害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理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练习,这是学生对于合理的、完善的活动方式(包括心理活动与行为活动)自我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自我体验,学生才能掌握相应的地理技能。但是,两种地理技能的练习过程差异又非常大,在地理教学中要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安排、编制合理有效的练习,才能形成地理技能。

(三)地理技能的形成

地理技能的形成阶段与实践练习阶段是很难划出明显界限的,因为它是在学生不断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地理技能一旦形成,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特点,是可以察觉到的。这种特点就是活动的“自动化”。所谓活动的自动化,是指学生通过练习使组成地理技能的各项动作或智力活动,可以不需要由意识对它们一一进行调节和控制,达到能自动实现的活动水平。即平时所说的“运用自如”的程度。活动自动化是地理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地理技能在地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组成技能的各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的水平,意识才有可能摆脱对完成这些活动方式的注意和控制,去集中面向整个地理认识、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条件,或其它主要方面,从而提高地理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质量。例如,在通过画地形剖面图分析地形与植被相互联系的地理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画地形剖面图的技能,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地形与植被相关联系资料的分析上,从而提高了认识活动的质量。两种地理技能形成的心理过程,即达到自动化的标志,是不相同的。地理智力技能活动的自动化,是以学生在头脑中用“内部言语”控制心理活动,并且对组成地理智力技能的结构,高度压缩、高度简化为基础的。例如,学生一旦形成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技能,他在运用各种地理资料分析某地区区域地理特征时,其各项认识活动均已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从分析地理位置、分析地形特征 .直到综合区域地理特征等各种活动方式和步骤的实现,都无须用言语去控制,即学生不必出声的说出或心中默念出各种步骤,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好似没有意识去控制,但是实际上意识是存在的,只不过意识“隐藏于背后”这种与活动似无联系,但又实际存在的意识(也是用言语形式表现的)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内部言语。实际上这种内部言语,已对组成分析区域特征技能的各个步骤,进行了高度的压缩和简化,因此,认识活动进行得快速而自如。构成地理动作技能各项活动的自动化过程,与地理智力技能不同,主要体现在由视觉控制动作,转化为用动觉控制动作的过程。例如,在练习绘画地图的技能时,开始要借助于视觉对于握笔、运笔动作的控制,来完成绘图的各项动作,一旦熟练后,即掌握了绘图的技能时,就不必再用视觉控制动作了,而只需要通过“手感”就可以顺利完成动作了。了解两种地理技能形成的阶段特点,对教师组织有效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地理技能的教学活动有实际指导意义。例如,为了促进学生地理智力技能的形成,就可以要求学生用简练言语概括地理技能的步骤。以便使学生头脑中,地理智力技能的结构逐渐简缩,利于活动的自动化。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分享到: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