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地理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教师招聘考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论》讲义四

时间:2011-11-15 16:22:28 点击:

第四章   地理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要求

1、掌握地理知识教学的层次和学习方式

2、确定教学模式并会操作

二、主要教学内容

地理知识是人类在适应、认识和改造地理环境的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将它物化并贮存于书本之中,就成了学生学习使用的地理教科书。中学地理知识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最基础的部分,一般称为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础知识按认识阶段划分,可分为感性的地理知识和理性的地理知识两类。

(一)地理感性知识

中学地理的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地理事实,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根据知识反映的内容,

(二)地理理性知识

中学地理的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中学地理的理性知识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2.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现象、地理景观等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表面联系,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地理理论是反映广阔领域中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地理知识,是由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组成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人地关系合谐论、板块构造学说等等。

第一节   地理事实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一、学习地理感性知识

1.地理感性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根本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理论。因为“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

例如,为了使学生形成“中国地形”这个概念,必须要先掌握中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等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等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并在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认识中国地形的特征:类型的复杂多样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下降。可见,地理感性知识是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

2.学习地理感性知识是学生建立地理表象的过程,学生学习地理感性知识,从学生心理过程看,就是在头脑中建立被研究的地理事物形象的过程。

例如,学生在野外观察到河流,他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河流的印象;看到了中国地形图,也会形成中国地形图的形象;看到教科书中对喜玛拉雅山脉如下的描述:“绵延长达2400 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 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海拔7000 米以上的雪峰就有40 座,终年覆盖冰雪”。就会在头脑中浮现出喜玛拉雅山脉雄伟高峻、横亘绵长的形象。

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这些地理事物的形象,就是地理表象。地理表象是学生对已感知觉过的地理事物,形成的记忆形象、它可以离开被感知觉的地理对象,独立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并且具有概括性及再造加工的特点。例如,学生在郊外看到山地,离开后在他的头脑中还可以形成山的形象,这是通过记忆形成的;当他看到很多山或山的图片后,在他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山的一般形象,这种形象已不反映某一具体山地的形象,而是反映很多山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因而具有概括性特点;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还可以将山的表象与其它地理表象相结合,再造成为石山、土山、林山、雪山等等地理表象。由于地理表象具有上述的性质和特点,在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联系中,就可以为思维和想象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尤其对于地理事物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表象的可再造加工的特点,更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理表象的种类地理表象从建立形象的性质,可分为地理事物表象和地图表象两种。地理事物表象是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征形象的表象,例如,山地、河流、工厂的形象主要通过观察实际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片、反映地理事物的电影片和录相片、以及地理模型等活动形成的。地理事物表象是基本的地理表象,是建立地图表象的基础。地图表象是反映地理事物符号化形象的表象。例如,用不同形状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类型,表示城市等等符号图形,在头脑形成的形象,是对地图观察而形成的。地图表象是进行地理认识活动最重要的材料。地理表象按其形成的特点,又可分为地理记忆表象和地理想象表象两种。地理记忆表象是对感知觉过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事物的图象以及对观察过的地图,再现的地理事物的表象或地图表象。由于地理记忆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经过记忆过程形成的表象,因此,地理记忆表象的形成及其水平(清晰度、准确度),决定于被感知对象的质量、感知过程及学生记忆能力。例如,在观察地理景观图时,地理景观图图形生动形象,并突出中心;观察过程也十分得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地理记忆能力很强,则学生形成该地理景观表象的速度就会很快,形象就会清晰而正确,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在决定因素中,除学生记忆能力外,其余两者都直接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即使学生的记忆能力,有时也要受到教学活动的影响)。因此,根据学生感知觉过程及记忆过程的心理规律,改进教学活动是保证正确形成地理记忆表象的根本措施。地理想象表象是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综合、改组而形成的地理表象。地理想象表象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自己从未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因此拓宽了学生研究地理事物的范围和领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重要意义。例如,学生在既无法直接去极地考察,也没有极地的图片、录象等直观教具的情况下,通过极地的想象表象也可以分析认识极地自然地理特征。虽然地理想象表象可以反映出未曾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但它仍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地理想象表象是以地理记忆表象作为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学生在头脑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形成未曾感知过的地理事物的形象。因此,丰富学生实际的地理经验知识,是形成地理想象表象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形成地理想象表象,主要是通过地理语言描述及观察地图形成的。例如,通过下面对桂林岩溶地貌的描述(《中国地理》下册,第22 页):桂林一带石灰岩地区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斗鸡,引人入胜。桂林的山,多岩洞,这也是石灰岩地区地形特征之一。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有的象瀑布飞泻而下。 .如“碧莲玉笋世界” .就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桂林地区石灰岩地形的生动形象。再比如,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到青藏高原地形图的深褐颜色及冰川积雪的符号,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海拔很高的大高原及雪山冰川的雄伟形象。因此,生动准确的描述和学生掌握地图知识的状况,对学生形成地理想象表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在形成地理表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理实地观察是建立地理表象的根本途径。地理事物表象不仅本身是形成地理理性知识、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的基础,而且还是形成地图表象的基础。然而在形成地理事物表象的各种途径中,以地理实地考察形成的表象最为真切、生动,也最符合实际。它又成为其他途径正确形成地理事物表象的基础,例如,没有实地看过山、登过山的学生,尽管看图片可以形成山的形象,但无论如何这种表象是缺少真切感的,他们无法体会到坡度对山体本身及生活在那里生物的影响,无法看到山地上各种地形变化具体形态(山沟、山脊等)及其之间的关系 .因此,尽管实地观察受到时间、空间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地理课外实地观察,仍然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内、外教学的结合,仍然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2)重视地理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地理直观教具是形成地理记忆表象的主要途径,它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观察地理直观教具与地理实地观察不同,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观教具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突出地理事物的某些主要特点、删去次要特点,因而易于学生观察,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不仅如此,地理直观教具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无意识记忆。因此,研究地理直观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对于知识复杂多样的地理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3)注意语言在形成地理表象中的不同作用。语言在形成地理表象的不同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语言可以通过地理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记忆表象,并重新组织综合成新的地理想象表象;语言可以在观察地理事物、地理模型及其他图象设置时,起到提示、引起注意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形成地理表象;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已形成的地理表象,使其突出主要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起到明显的概括作用。根据语言在形成地理表象时作用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讲述的要求,也就不同。例如,在语言描述中,就需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而在引导观察时的讲述,就要简练明了。所以,教师的讲述,要符合学生形成地理表象的规律。

第二节   地理概念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一、学习地理概念

1.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必须依赖地理理性知识,而学习地理理性知识,必须以地理概念为基础。因为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是其他地理理性知识(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基础。例如,学习大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时,如果不掌握地理环境、地理要素、地理环境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自然带 .等地理概念,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学习掌握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发展学生智力、进行思想教育,都起重要作用。

2.学生形成地理概念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形成地理概念的过程开始于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实材料(在学生头脑建立起的地理表象),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又称为地理概念的内涵,最后用词语概括这一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例如,在形成“回归线”概念时,先要在观察地球绕日公转运动(可以通过观察“三球仪”或是观察地球公转的示意图)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位移的表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分析直射点位移的特点,归纳出太阳直射的范围,从而抽象出“太阳直射的最北(南)的界限为北(南)纬23.5°”这一本质属性。最后用词语“回归线”概括这一概念(见表4-1)。由此可见,概念的形成与地理表象的形成有着质的差别,它不是感知觉的再现过程,而是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称其为理性知识,它揭示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在认识学生形成地理概念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

生已有概念在形成新概念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形成回归线概念时,学生原有的地理概念,诸如太阳直射点,纬度和纬线等等,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由此可知,建立新的地理概念,不仅依赖于地理表象,而且依赖于学生的原有概念。

4-1 地理概念形成的过程

3.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指地理概念的含义,也就是地理概念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气候概念的内涵,就是“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确切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是明确地理概念,并进一步运用地理概念的基础。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概念模糊,使用不当的原因,就在于未能确切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例如,“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中,就是由于没有分清季风和季风气候内涵的差异,而出现了用词不当的错误。在地理教学中,明确概念的方法是下定义,例如,给“能源”下定义就是“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给“农业”下定义就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产生部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尤其在地理概念众多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对地理概念作出正确、明晰的定义,这是学习地理概念最重要的步骤。

地理概念的外延是指地理概念适用的范围,也就是它所包括的一切具体地理事物。例如,“地形类型”这一概念的外延就是: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极地气候”的外延是:苔原气候、冰原气候。指出地理概念的外延,是明确地理概念、运用地理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指出地形类型的外延是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时,说明学生已明确了地形类型的内涵。在地理教学中指出地理概念的外延,是通过对地理事物分类进行的。例如,在学习“能源”概念时,书中先对“能源”下定义,之后对能源进行分类。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学习“自然资源”“工业”“土壤”“自然带”等等众多概念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学习掌握地理概念,必须对研究的地理事物进行分类。

4.分清三类地理概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地理单独概念、地理一般概念和地理集合概念之间性质不同,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分类内涵外延教学中的特点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单独地理概念丰富狭小对象明确,定义内容丰富多用作地名一般地理概念狭小丰富定义明确,类属众多地理思维活动的基础集合地理概念界于二者之间界于二者中间对象明确,不需明确定义,以大量事实材料说明其特点反映区域地理特征单独地理概念内涵丰富,外延狭小,例如,“北京”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国的文化中心、中国北方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国最大的铁路与航空交通枢纽、历史上元、明、清的都城等等,但其外延只是北京。地理单独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大多是先出现其概念的符号,即用来概括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例如,北京、中国、非洲、乞力马扎罗、太平洋等等。它们都是人们对具体的、特定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经抽象思维高度概括后,而形成的认识结果,是地理单独概念的“外衣”或“名称”,因此,无疑也是理性知识。地理单独概念的“名称”简称地名,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1)用来代替被认识的地理对象,便于研究其方位、范围等特征。例如,在地图上出现“⊙巴黎”标明的城市符号,就是法国的首都,倘使不知晓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可以知道这是座名叫巴黎的城市。这样就能在地图上确定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是大量地理事实材料的“容体”。地名是概念的外衣,它可以容纳所有关于该地理事物的知识。例如,只有在知晓了该地理事物的名称后,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去获取有关它的知识;同时,也只有在将这些知识与该地名结合起来后,才能形成对该地理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见地名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如外国地名用外语语词概括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不解其意的)、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学生所学习的地名,大多数成互不联系、孤立的一堆“词语”,且数量众多,因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要针对地理单独概念的性质,研究学生学习地名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提高地名教学的质量。地理一般概念是反映同类地理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念,因此,它的内涵必然狭窄,而外延必然广阔。例如,“地形”概念的内涵是“地表的形态”,它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地形,因此其外延(按形态划分)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工业”的内涵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农产及工业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具有这一本质属性的生产部门,按生产过程的性质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又可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如果再细分,可以划分为采矿、冶金、机械、电力 .数十种工业部门,足见其外延的广阔。地理一般概念在地理教学中常常是反映地理要素、地理性质的概念,它们构成了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和本质联系的基础知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地理认识活动中。例如,认识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都要通过对该地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同理,学习任何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又要以人文地理要素概念为基础。因此,在学生学习地理一般概念时,必须要使其明确这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要示范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于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去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联系。

地理集合概念是反映一地区内,某类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是地理单独概念与地理一般概念结合的产物。因此,这一类地理概念与其他两类比较,在内涵与外延上具有中间性的特点。例如,“中国气候”其内涵为“中国地域内的长时期的天气特征”,与“气候”概念的内涵比较,是丰富了,增加了“中国地域内的”内涵,但与“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相比,显然狭小多了,因为这里只限定为中国气候范畴的本质属性。同样,在外延方面也

具有明显的中间性,虽然比气候这一概念的外延狭窄、(只具有世界气候各种类型的一部分),但较之中国这一单独地理概念的外延,则广泛多了。集合地理概念与一般地理概念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但它们之间有明显区别。一般地理概念反映同一类地理事物的共同特点,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具有这些特点;而集合地理概念却反映某一地理事物在一定区域范围的整体的本质特征,因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具有这些本质特征的。例如,中国气候是中国地域内长时期的天气特征,表现为: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而组成中国气候的东北三省气候、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 .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正是由于集合地理概念能反映一定地域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所以能准确反映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地理差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也正由于集合地理概念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掌握这类概念时感到困难。一方面是因为集合地理概念反映的地理事物一般较为复杂,使得学生在揭示该地理事物的整体的本质特征感到困难;另一方面,集合地理概念只反映整体特征,而不能反映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因而不足以全面地反映该地理事物的特点。例如,为了学生真正地认识中国气候特点,只掌握“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本质特征是很不够的,必须要掌握反映中国气候其他特征的知识(比如,我国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各地区的气候特点等等),而且,学生掌握这类知识越多,对该概念掌握得也就越加正确、充实。因此,为了学生掌握地理集合概念,必须积累大量感性知识。

5.地理概念体系的模型中学地理概念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也表现得十分零散,尤以初中地理教材为甚。学生学习地理概念时,经常感到分散而零乱,摸不到头绪,很是困难。因此,建立地理概念体系,成为学生学习掌握地理概念的必要条件。因为建立地理概念体系,有助于将地理基础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深刻、全面地理解新的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各种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从属联系和相邻联系。例如,世界、大洲、国家、地区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就属于从属联系,而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概念之间,就是相邻联系。利用这两种联系,就可以将中学地理概念联结成纵横交错的网络,使其系统化,进而形成中学地理概念体系。地理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主要表现为地域上的从属地位,这种关系决定了地理概念间的层次性,是纵向联系。全部中学地理概念从地域范围角度划分,主要有:世界—大洲大洋—国家—地区四个层次。如果从某一局部教材看,还可再划分出大洲分区与乡土地理两个层次。地理概念的这种纵向联系,是对地理事物分解的过程,是认识深化的结果。

4-2 地理概念之间各种联系

地理概念间的相邻关系,主要反映了地理事物结构的联系。例如,地形、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等概念间的联系,正反映了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点的相互联系,气温、降水、气压、风、湿度等概念的联系,又反映了形成气候特征中的联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联系,反映我国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由于这种联系是反映同层次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是横向联系。地理概念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构成了地理概念的网络结构各种网络结构又构成了中学地理概念体系。

中学地理概念体系,概括了中学地理知识的基本特征。对学生学习掌握中学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反映了三种地理概念的关系。纵向联系的Y 轴及横向联系的Z 轴,主要是由地理单独概念组成,横向联系的X 轴则为地理一般概念,X 轴与其他两轴的“积”正是地理集合概念,例如,图4-2 中“J”就是某个国家的植物(中国植物、非洲植物等等),图中“R”是东北三省的工业地理。

2)纵向联系中主要反映地理单独概念的从属联系,可以将表面上似无联系的地名,归纳成体系,对学生学习地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还可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分层次记忆地名的方法,就可减轻学生掌握地名的负担。

3)横向联系(X 轴与Z 轴)主要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包括要素之间、地域之间以及要素地域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地理规律集中的所在。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影响反映了地理联系的规律,世界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分布,则反映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4)在Y 轴高层次的某些领域中,例如,世界、海洋、大洲等等,包括了众多概念与规律的联系,这正是地理理论之所在。

由此可见,地理概念体系模型,形象地反映了中学地理知识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结构与特征,成为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